正心修身--再读《大学》有感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0年11月16日 | ||
程健丽 记得一则寓言故事,一头驴驮着佛像,人们见到它就跪拜,它以为人们是拜它。有一天,它没有驮着佛像,人们没有跪拜它,它就把人们踢倒了。一位僧人见此状,对驴说人们跪拜的不是它,而是佛像。这则寓言告诫世人要正心修身,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,要清醒自知。 《大学》中关于正心修身有云: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,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,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,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心不正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要修身就要正心,正心即要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,以理性克制、驾驭感情,不为各种欲念侵蚀。任何人任何时刻都要强化自我修炼,正心明道,防微杜渐,做到有原则、有底线、有规矩。 范仲淹曾表达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豁达淡然心态,不以物喜需要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情怀,不以己悲需要乐观的态度和进取的意识,而做这些的基础应是正心修身。如何认识自己是永恒的主题,作为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,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,对自身所要达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。人、事千变万化,面对什么人、做什么事,皆要有张有弛,心中时刻把握住底线,处理事情时认清自身的位置,正心持身,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。 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价值追求,万事皆以修身为本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万事万物发展皆有章可循,要顺应规律、利用规律,为或不为于恰当之处,切不可本末倒置、舍本逐末,否则将得不偿失。 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,人生百年,不过沧海一粟,修身正心是场持续的自我修炼,没有止境。行进在成为更好自己的路上,明明德,正其心,不断汲取养分,丰盈自身,充实生活,时刻谨记,只有脚踏实地的积累,才有仰望星空的底气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