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清风国槐,天平毓秀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21年02月04日

  文/冯潇

  法院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,缘自国槐。

  起初市法院离我家很近,只是隔着一条种了一排国槐的小道,路东左拐便到了。老家又称国槐为“本地槐”,初春发叶,对生羽叶,叶片稍厚有薄薄的一层蜡。初夏时开花,米白色一串串小米蛾一样的花朵。国槐种子是念珠一样的豆夹,又称“槐米”,据说晒干后可入药。自汉代以来,国人便兴起了植国槐之风,并喻槐为“玉树”。古杨万里曾作槐树诗“荫作官阶绿,花催举子黄。公家有三树,犹带凤池香。”凤池,亦称“槐位”,即宰相之位,可见国人对国槐之尊崇。

  古文亦云:“槐之言归也,情见归实也”。古人以为,在槐树下听取诉讼,可使案情归实,以便断案公正,因此衙门内往往栽种槐树,以至衙门又被称为“槐衙”。原来如此啊!在法院门前栽植国槐,既取其公正之意,也因其可增加庄严之感。于是每每经过,总对那一排国槐肃然起敬。

  前几年市法院迁至了北城新区,然后兰山区法院又将原址重新装修后迁入。尽管与法院一直比邻而居,但并无过多交集,也极少走进那所庄严的院落里面去看一看。直到2018年的暮春,因机缘巧合,我来到市中院工作。才发现,之前对国槐和对法院的敬慕与向往,原来是一份前缘。

  如今的市中院新办公区位于上海路上,路两边遍植银杏树,间或也有几树国槐。银杏这种树也如国槐一样自带庄严感,沉静、内敛却怀着一颗温暖的心。秋来时那一树树金黄,像存了满满一季的阳光,年年明媚一条街,岁岁温暖一座城。尤喜东院的一片小园,奇石、花木、铜雕、蓝色琉璃瓦的四角亭、原木的九曲回廊,营造了好一片都市里的田园风光。园里木瓜、山楂、紫薇、桂花、红枫、三叶草和许多枝枝桠桠的藤蔓、花石的小径相依,一带修竹森森与玉兰、木瓜、腊梅、侧柏、红瑞木相守,春华秋实、夏茂冬凋,一笔一笔描画着一种侠骨之外的柔情。好几位朋友都说,现在都不用出门啦,只需看看你的朋友圈就能知道花开花谢、季节变换了呀。

  日日行过这城市中空宁的田园小景,常常心生感慨,如此的灵秀之所,也必是毓秀所钟之地吧。果然的,且不说那些百里挑一杰出的“十佳沂蒙法官”、在法院兢兢业业工作三十年以上的百名“天平奖章获得者”以及来自各大名校的学霸高知、优秀法官,单说说身边熟悉的领导和同事们,便早钦佩不已了。

  初来时协助教育处同事对“全市法院干警书画摄影作品展”进行布展等,面对着那些神采飞扬的作品,心里对法院系统在书法、绘画、摄影方面的众多人才,油然而起钦佩之情。从展室的装修、装饰,到作品的征集、分类、汇总、布展等,用时一年多的时间,自中院及各县区法院推荐的200余副作品中,遴选出了54名干警及离退休老干部的原创佳作123幅。书法作品楷、草、隶、篆……形式多样,异彩纷呈,银钩铁划,奔放流畅;美术作品国画、油画、水彩……笔墨淋漓,色彩斑斓,工笔写意,相得益彰;摄影作品黑白、彩色、纪实……妙思佳构,视角独特,动静兼备,平中见奇。新一届作品展,为2018年奉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,也为临沂法院的铮铮天平,描绘上了一抹七彩的光华。

  尤其令我欣喜的,是中院还活跃着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友们,他们或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,或在散文、杂文、小说方面绽放异彩,为原以为冷硬的法院氛围,增添了一股春风般的文化气息。

  我常常喜欢去翻阅中院的网站和一些相关报刊,喜欢顺着那些字里行间,去一点点靠近法院、靠近法院里的人们。从写在《沂蒙司法前沿——纪念建院60周年专刊》,我知道了临沂两级法院创办于1950年,党领导的人民司法史在1940年,伴随着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——在沂南县青驼寺成立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起步;从陈维凤的《珍藏的那顶“大盖帽”》中,我知道了最开始的法官帽是藏蓝底镶红边前后微翘的,知道2000年换装后法官服装更改为法官袍和西式制服佩带小胸徽。明白了那一身庄严的法官制服,之于法院人的真挚热爱和深厚情怀;从陈淑峰的《相拥十年的伙伴》中,我看见《沂蒙司法前沿》杂志像一位亦师亦友的老伙伴,走进了他的家庭及周边的人们身边,让法律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保驾护航;从王永涛的《为了沂蒙山的重托》中,我看到了一位深入基层的法官17年的工作历程,4500多起案件,调处上万名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,没有一件错案,没有一次投诉,没有一起信访……还有、还有,还有那群法治前沿亮丽的风景线——女法官们,她们用敏锐的目光还原着被掩盖的真相,她们让正义遍洒人间,她们与广大的沂蒙法官一样,没有辜负沂蒙山的重托!他们,是沂蒙精神的写照……

 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语重心长地讲道,“胸中有大义,心里有人民,肩上有责任,笔下有乾坤。”这是总书记对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寄语,也是对法院热爱文艺的干警们的期望。作为一名光荣的沂蒙法官,如一棵国槐那样,扎根八百里沂蒙红色沃土,用手中的笔和镜头,沿十九大光辉之路唱响新时代赞歌,将祖国的万里山河与铁骨柔情的沂蒙精神,化为美丽的锦绣画卷,奉献给身边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们,是大义也是责任。

  且让我们一起——观法苑翰墨丹青绽彩,读沂蒙浩然光影流金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