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守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2年07月21日 | ||
我叫李琴,是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,非科班出身,原是一名农业技术员,自学多年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,到今年,我已在临沭法院工作了27个年头。27年的法院生活,短暂又漫长,伴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飞速变迁,我也在踏踏实实的一步步向前,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到近知天命,虽然岁月改变了容颜,但改变不了为人民服务的那颗初心、那份使命,改变不了为身为法官肩负的责任和担当。站在新时代又一个新的起点,回忆过往,不禁感憾万千,展望未来,更觉心潮澎湃。1995年,我23岁,心存敬畏、怀揣梦想踏入法院,那时的我懵懵懂懂,对法院工作只有粗浅的认知,只觉法庭很庄严,法官服很好看。从没想过在这里一直工作这么多年,而且没有疲惫和倦怠。27年,我历任书记员、助理审判员、审判员、副庭长、庭长、审判委员会委员,从南古法庭、办公室、立案庭、临沭法庭、审监庭、店头法庭,现在又回到立案庭,时光变换、岁月流转,在法庭载下的小树苗早已长大成材,庭前的花落下又开,无论身在何处,心之所向依然是最初的那份真。 犹记得,当年派出法庭的三间平房,低矮而狭小,三张桌子一摆开,就是一个审判庭。没有电脑,调查材料、开庭笔录都需要手写,手速快、写的好、记得准是那时对书记员最基本的要求。法官办案需要自己搜集证据,了解案件真相,骑自行车出发,来往都是乡村小路,沟沟坎坎、坑坑洼洼,一去就是一天,一天可能也就办理一起案件。那一年,我带着七个月身孕骑自行车到村里调查材料,离预产期还有十天,骑车从南古法庭到法院开会,现在想来还挺佩服当时的自己,而如今女儿已长大参加工作,我也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,有空调、有电脑,全流程网上办案,这样好的条件,我又怎能不努力工作。 年轻时,羡慕老庭长的深沉果敢,处变不惊,无论多么棘手的案件都能处理的很好,双方当事人风平浪静,很少有矛盾激化的情况。而当时的我还不擅做群众工作,在审理一起因拆迁款补偿而引发的家庭纠纷时,因调解工作没做通,判决后遭到了一方当事人的围攻。这起案件也给了我很多警示,在以后审理案件,特别是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时,要多做调解工作,多打亲情牌,把弥合关系放在首位,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。 随着年龄增长、阅历增加,我的审判经验也在累积。在法庭那些年,年均审理四五百起案件,没有引发上访、投诉,上诉案件没有被发回重审、改判,我也日渐成了年轻法官眼中走路带风的“拼命三郎”,也多次获得组织的肯定和褒奖,荣立二等功、三等功,被评为全市法院办案能手、全省政法工作先进个人,荣誉接踵而至,我更觉责任重大、使命艰巨。 2000年我第一次到法院立案庭工作,一干就是十年,那时的立案庭,主要工作就是立案,当事人拿着起诉状,一个窗口一个窗口的询问,我们一遍一遍的告知,在哪里交诉讼费,大约什么时间能排期开庭。2018年,我第二次进入立案庭工作,此时的立案庭不再单单是为当事人立案那么简单,诉前调解、登记立案、案件分流、诉前保全、司法鉴定、涉诉信访等等诉讼服务工作,统归立案庭负责,网上立案、跨域立案、一站式诉讼服务、12368服务热线、24小时法院越来越被群众熟知,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加速推进,诉讼服务理念也在不断转变,立案庭敞开了怀抱,把诉讼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。 员额制改革后,临沭法院取消了原有的庭室建制,以审判团队为基本办案单元,实行扁平化管理,建立一套与新型办案机制相适应的案件分配制度成为当务之急。对此,在课题研究组的指导下,立案庭会同审管办,通过对三年来各专业法官的结收案、存案数及结案率、结收比的详细分析,给各专业团队设置了相对合理的案件库存数,实行结出递补的分案原则,以此保证收结案均衡,避免忙闲不等。看似简单的理论,但在具体实践中也经过了数次修改完善,经受了很多的质疑和抱怨。犹如这些年的改革,过程曲折而艰辛,但结果总是积极向好的,值得期待的。转眼进入2021年,法院工作日新月异,我依然希望自己是那个初入法院的青年,那股积极向上、敢作敢当的工作热情都没有改变,更愿意挑重担,坚守在服务审判的一线,为创建平安社会、幸福家园添砖加瓦、贡献力量。回眸审判,感恩遇到的这些人,感恩经过的那些事。 文/李琴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